晴朗的夏日,駕車行駛在膠州灣跨海大橋上,兩側海波蕩漾,一望無際。偶有漁船駛過,劃出一道潔白的尾線。陽光下,一幅人、海、天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
作為我國近海的典型海灣,膠州灣在近40年里經歷了生態環境的巨變。從“水草豐美”到“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再到如今重現“黃金海灣”,山東省青島市通過系列“綠色”治理舉措,使膠州灣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自2003年以來持續向好,2021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達到近20年來最好。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的成功治理,成為海洋生態“綠色”治理的樣本,也成為近海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的典型成果。
“黃金海灣”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膠州灣古稱少海,位于青島市境內,數千年以來始終是重要的漁鹽之鄉“黃金海灣”。青島沿海地區漁鹽業歷史悠久。《膠澳志》記載,20世紀初青島地區鹽業日益發展,“陰島(即現在膠州灣畔的紅島)周圍已有鹽灘斗子九百余副,年產鹽六七十萬擔”。
作為我國最早、最全面、最系統開展海洋生態調查的海灣,膠州灣環灣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海灣生態環境受城市建設、陸源物質排放、國際航運、大型工程、海水養殖等高強度人類活動影響,不僅是我國溫帶近海典型海灣,在東部沿海發展中更具有重要代表性。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設立山東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研究站(下稱膠州灣站),開始了對膠州灣長達40余年的海洋生態觀測調查。這也是我國溫帶海域唯一集監測、研究與示范于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生態系統研究站。“我們在這里設置了14個長期觀測點,基本涵蓋了膠州灣主要生態區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膠州灣站站長孫曉霞說。
科學家認為,膠州灣生態系統的長期變化是我國近海生態系統的一個縮影。
科研人員告訴記者,膠州灣在歷史上曾作為我國重要的海鹽來源地。上世紀90年代以前,膠州灣曾經魚蝦滿倉,是膠東半島難得的漁業“黃金海灣”,更是風景秀美、環境絕佳的天然海灣。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青島市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激增,當地工農業、海水養殖業快速發展,導致污水、廢水排放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旅游業、交通運輸業、近海工程建設的發展也給海灣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影響,膠州灣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綠色治理”守護藍色家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可持續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才能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面對膠州灣海洋環境問題,青島沒有等待,而是選擇主動“斷腕”治理。
青島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副處長于垂鋼說,青島市2012年劃定了膠州灣保護控制線,2014年出臺了《青島市膠州灣保護條例》,通過立法嚴禁膠州灣圍填海,實施嚴格的終極性、永久性保護。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青島市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2009年以來,青島市以膠州灣流域為重點,實施兩輪流域污染整治行動。2013年,青島市啟動膠州灣流域第三輪整治行動,確定了污水處理廠建設、截污管網建設、河道清淤整治與濕地修復等7個方面100項整治工程。同時,涉海管理部門也加大了海洋綜合管理力度,逐步規范海洋開發秩序。
膠州灣被稱為青島的“母親灣”。為保護好這“一灣碧水”,青島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在調整產業結構過程中,一些當地污水處理企業經歷了“陣痛”。青島崇杰環保膠州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是膠州灣畔一家污水處理企業。當初,面臨日益增大的環保壓力,企業要花1000多萬元進行設備升級改造。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沒有綠水青山就沒有金山銀山。膠州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多次上門走訪,和企業溝通交流,也逐漸讓企業明白:除了算好企業“小賬”,更要算好生態保護“大賬”。
“設備升級改造后我們執行的是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一級A標準。處理完的污水一部分又進行了深度處理,作為中水回用于綠化澆灌、道路噴灑。”企業負責人趙梅說。
大沽河是膠東半島最大的河流,從膠州市注入膠州灣。治灣先治河。膠州市膠東街道劉家店村,是大沽河沿岸人口較多的村莊。劉家店村通過“治水+治廁+治臟”,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逐步減少對大沽河的環境影響。
記者在劉家店村看到,一座一體化污水處理站、一座調節池、兩座荷花池、一座蓄水池,構成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主體工程。“污水處理后,經荷花池深度生態處理,然后進入蓄水池作為村莊綠化、沖廁、景觀和噴灑用水。”青島市生態環境局膠州分局副局長張巖松說,通過這套項目,劉家店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5%。
近20年最好的“健康水平”
滿載游客的海釣游艇在膠州灣內踏浪前行。在陽光照射下,平靜的海面如同巨大翡翠。干凈的海水中,時不時有成群的小魚來回穿梭。在藍天、白云映襯下,膠州灣醉人的美景讓游客大呼“過癮”。事實上,這也是膠州灣生態環境近20年最好的“健康水平”。
據膠州灣站科研人員系統調查評估,自2008年以來,膠州灣的水環境質量不斷好轉,富營養化程度減輕。2021年溶解無機氮、磷酸鹽的平均濃度分別為9.86μmol/L和0.18μmol/L,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平相當。
孫曉霞說,進入21世紀以來,膠州灣浮游生物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為20世紀90年代的3.54倍;浮游動物多樣性水平比90年代增加了30%。
同時,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正說,2000年以來,隨著膠州灣全面禁止任何形式拖網以及實施休漁政策,灣內外大型底棲生物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均有所升高,呈緩慢增高趨勢。
“海灣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自2003年以來不斷向好,2021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達到近20年來最好。”孫曉霞說。
出生于1990年的小李是青島本地人,他從小就生活在膠州灣畔的城陽區紅島街道。2000年左右,他家里開始從事海產品養殖業。如今,小李對膠州灣生態環境的變化感觸很深。
“現在紅島蛤蜊個大肉肥。但在2000年前后,那時膠州灣水質不如現在好,所以蛤蜊質量也遠遠不如現在。海參也是一樣。現在膠州灣水質越來越好,對海參養殖是大好事。”李松說。
據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監測顯示,青島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海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
“膠州灣生態環境的成功治理,成為我國海洋生態綠色治理的樣本,也成為我國近海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的典型成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示范’。”孫曉霞說。(記者王凱)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