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阿拉善盟飛播造林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每天清晨,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飛播機場里,隨著巨大的引擎轟鳴聲,一架架滿載飛播種子的運-5B飛機從機場騰空而起飛向飛播區,開始實施飛播造林作業。
“今年阿拉善左旗的飛播重點治理區域在亞馬雷克沙漠,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交匯握手的地方,大約飛播長200公里,寬3-10公里的一個區域。”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告訴記者。
據了解,今年阿拉善左旗飛播工作預計持續到7月底。主要對敖倫布拉格鎮圖克木、巴音毛道和西尼烏素三個嘎查新播16萬畝,對銀根蘇木達蘭圖如嘎查4.6萬畝生態薄弱區進行補播。
“我們計劃在‘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間,對亞馬雷克沙漠進行治理,形成阿拉善左旗第三條飛播治沙帶,不僅對保護黃河還有臨策鐵路、京新高速起到積極作用,還對當地農牧民的生活生產也能起到保護作用。”劉宏義說。
記者在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的一片飛播區內看到,花棒、沙拐棗、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蔥蔥,有些植物的枝干甚至達到了2米多高,讓曾經荒蕪的大漠煥發出勃勃生機。
“飛播造林作為阿拉善生態建設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規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與阿拉善地廣人稀的特點相符合。如今,飛播造林治沙已成為阿拉善生態建設的最大亮點和全國治沙的示范。”劉宏義說。
27萬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是國家“三區四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北方防沙帶”的重點區,境內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分布面積9.47萬平方公里;全盟沙化土地總面積19.6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沙化土地總面積的49.45%,是自治區乃至祖國西部生態安全的咽喉和要塞。
為了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近年來,阿拉善盟發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圍繞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目標,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保護優先”的林草發展方針,以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治理工程為依托,以社會公益造林項目為補充,采取“灌喬草相結合,以灌為主;封飛造相結合,以封為主”的林草治沙技術措施,大力推進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在長期與風沙的抗爭博弈中,逐步形成了飛播造林種草、圍欄封育、人工造林種草“三位一體”的防沙治沙生態屏障建設格局,使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截至2022年底,阿拉善全盟累計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9100多萬畝,全盟草原和森林資源總面積分別達到13251.97萬畝和300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不足15%達到23.18%。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長海蓮告訴記者。
通過40多年飛播林草治沙,阿拉善開創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飛播造林治沙成功的先例。截至2022年底,全盟累計飛播造林總面積達689.3萬畝。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和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形成了兩條總長460公里,寬3-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有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前移擴展危害,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播區內還逐步建立起了良性演替的穩定生態系統,植物種類增加了數十種,昆蟲、兩棲動物,以及兔、狐貍、鷹隼、獾、刺猬、黃羊等野生動物在飛播區內不斷繁衍生息。
阿拉善盟還積極探索社會化造林治沙,2010年在實施造林補貼試點項目的基礎上,該盟結合實際出臺了《阿拉善盟重點城鎮營造防護林優惠政策》,全面推行社會化造林綠化和防沙治沙。在全盟大力推廣人工造林“先造后補”、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專業隊伍造林等新機制、新模式,并全面推廣應用機械打坑等實用抗旱造林技術,進一步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造林工程質量,也改變了治沙造林林業部門單打獨斗的場面,社會力量逐步成為造林綠化主角。2020年,新修訂的《阿拉善盟營造防護林補助政策實施辦法》正式印發實施,政策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該盟林草生態保護與建設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如今的阿拉善,生態意識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支企業和農牧民社會化造林治沙的大軍,在昔日的沙海“繡”出了一片片新綠洲。截至2022年末,全盟已累計實施社會化營造林760.615萬畝。
“2023年,全盟計劃完成營造林生產任務45.3萬畝。目前飛播造林、封沙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復、工程固沙等項目正在全力推進。我們要通過堅持不懈的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把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牢不可破。”阿拉善盟林草局局長圖布新表示。
防沙治沙生態屏障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如今,阿拉善持續為沙漠披綠裝、逐夢沙海變綠洲的征途步履愈加堅定、思路愈加清晰。隨著氣勢恢宏的綠色發展畫卷持續鋪展,一個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生態秀美的阿拉善生態鏈正在形成。(記者 劉宏章)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