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被污染
何以牽動全國四級檢察院
從全國首例生態環境懲罰性賠償案看公益保護“中國方案”
● 一起跨省傾倒化工廢液的環境污染案,打破了一個小村莊的寧靜生活,河面漂浮著數不清的死魚,婆婆不得不中斷了幾十年來到河邊浣洗衣服的習慣,多位村民陸續出現皮膚紅疹等癥狀
● 被告人因污染環境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和罰金,但被破壞的環境并沒有及時恢復。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依據民法典,要求以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的3倍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獲法院支持
● 短短幾年時間,公益訴訟已經擴展到安全生產、公共衛生、婦女兒童及殘疾人權益保護、網絡侵害、扶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等眾多領域,發展成為保護人民群眾公共利益的一項重要司法制度
● 檢察公益訴訟作為公益保護的“中國方案”,被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贊嘆:中國檢察官代表公益提起訴訟,甚至可以把政府部門作為被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司法制度
□ 本報記者 蔣安杰
洞口村,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千年古城浮梁縣湘湖鎮。村莊因一個天然形成的溶洞而得名,流經溶洞口的一條小河貫村而過,被譽為洞口村民的“生命之河”。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喝著清冽的山泉水、吃著自己地里種的瓜果蔬菜,寧靜幸福。
“我們洗衣服、洗菜都是在河里呦。”2023年2月13日,一位正在河邊用木杵敲打浣洗衣服的婆婆開心地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細問得知,婆婆今年已經78歲,再問這條小河以前被污染過的事,婆婆回答:“村子里的人哪個不曉得哦!”
環境污染打破村莊寧靜
檢察啟動生態公益訴訟
2018年發生的一起環境污染案件,打破了村民們簡單的幸福。那年夏天,原本清澈的河水突然泛起了白色的泡沫,河面漂浮著數不清的死魚,婆婆不得不中斷了幾十年來到河邊浣洗衣服的習慣。
今年60多歲的村民老胡對記者回憶說,那一天,他6歲的孫子去河里洗澡后,身上出現小紅點,很快多處潰爛,到醫院治療被告知是皮膚中毒導致。村子里多位村民陸續出現皮膚紅疹,引起大家警覺。
村民們自發組織對河流沿岸進行了排查,最終在溶洞口上方的山坡上發現了排放廢液的罐車,罐車周圍十分泥濘,還散發著一股濃烈的刺鼻氣味。
后來經過探查,發現地下有條暗河通往村里的河流,下游3個村的用水都受到影響。記者采訪了解到,這是一起跨省傾倒化工廢液的惡性環境污染案件。
景德鎮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匡寧當年是這一案件的承辦檢察官,她向記者詳細地介紹了案件情況——
2018年3月至7月,某省一化工公司生產部經理吳某甲將公司產生的硫酸鈉廢液交由無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吳某乙處理,吳某乙等人為省力省錢遂將30車1124余噸硫酸鈉廢液跨省運輸至浮梁縣壽安鎮八角井、湘湖鎮洞口村的山上傾倒,導致8.08畝土壤和6.6平方公里流域的地下水、地表水被污染,嚴重危害1000余名村民飲水、用水安全。
2019年底,吳某甲、吳某乙等6名被告人因污染環境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和罰金。破壞環境的犯罪雖然得到了懲處,但被破壞的環境并沒有及時恢復。
2020年6月22日,經江西省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浮梁縣人民檢察院針對破壞環境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的問題啟動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程序。
2020年11月17日,浮梁縣人民檢察院就該案向浮梁縣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該公司承擔因傾倒硫酸鈉廢液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失,包括污染修復費、環境功能性損失費、應急處置費、檢測費、鑒定費等,共計285萬余元,并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適用損害懲罰性賠償制
污染土地修復樹苗復綠
轉眼之間,時光進入到2021年,案件即將開庭審理。與此同時,民法典已于1月1日正式實施,該法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規定:“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后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新法的實施讓生態環境懲罰性賠償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但一個新問題擺到了法官、檢察官們面前,檢察機關能否適用民法典提起懲罰性賠償,該案中能否追加懲罰性賠償的訴訟請求,怎么確定懲罰性賠償的標準?
2021年元旦假期的一天晚上,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的電話突然響起,讓他意外的是,電話那端竟是張軍檢察長。最高檢黨組對該案高度重視,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治理的重大和關鍵問題,不僅事關黨的使命宗旨,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為落實最高檢黨組和張軍部署要求,解決好懲罰性賠償條款適用問題,第八檢察廳專門就本案中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是否具有溯及力、該條構成要件的理解適用、懲罰性賠償認定標準以及變更訴訟請求等相關具體程序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形成意見認為,本案所涉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侵權行為發生在民法典施行前,但是侵權人未采取有效措施修復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持續性受損至民法典實施,嚴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適用民法典等相關司法解釋,可以追加適用懲罰性賠償條款。
在最高檢和江西省人民檢察院的指導下,浮梁縣檢察院依法變更訴訟請求,在原訴訟請求基礎上增加訴訟請求,要求該公司以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的3倍承擔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金17萬余元。該案成為民法典實施后適用生態損害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第一案。
2022年7月19日,第四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上,八大民主黨派代表調研時認真了解了該案,對檢察機關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舉措給予高度肯定。當主持人張軍問大家是否有問題時,一位代表直言不諱地說道,“怎么懲罰性賠償金才17萬余元?太低了”。電梯間里,代表們仍興致頗濃地討論應當完善司法適用,讓惡意損害公益者被罰得更痛!
2月13日,天氣有些濕冷,記者在洞口村與多位村民圍坐在火盆旁,聽他們講述周邊發生的變化:老胡的小孫子去年夏天已經跟著爸爸去深圳讀書了;為了婆婆下河浣洗衣物更方便,村委會還專門壘建了洗衣壩;在政府、公安、法院、環保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污染土地也正在修復,土壤里的樹苗已經復綠。
聽著他們娓娓敘述中流露出來的舒心和滿足,記者心里莫名感動。
這起案件是70多萬件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的一個生動縮影,它不僅讓民法典新設定的條文成為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實踐,也為生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的司法適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經驗和實踐范例。
踐行雙贏多贏共贏理念
“中國方案”贏各方贊譽
公益訴訟是一項重大司法改革舉措。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2015年7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2017年7月,修訂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全面推開。
2018年夏天,最高檢黨組在拿出機構改革的總盤子之前,率先提出撤銷鐵路運輸檢察廳增設公益訴訟檢察廳的方案,報中央審批。雖然內部也有不同意見,但設立公益訴訟檢察廳的想法順應大勢、服務大局,必須力推。
2018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三次會議批準最高檢設立公益訴訟檢察廳。自此,檢察機關通過提起公益訴訟的方式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的違法行為開展監督,成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新的增長點。
2018年以來,檢察機關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公益訴訟的重中之重,并不斷在生態環境領域探索創新。最高檢以“政治智慧+法治智慧+檢察智慧”,提出“雙贏多贏共贏”理念,為公益訴訟的健康發展提出方向性引領。2018年就實現了全國基層院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全覆蓋。
隨著公益訴訟辦案數量規模的快速增長,最高檢又提出了“把訴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最佳司法狀態”“持續跟進監督”兩大公益訴訟檢察重要理念,強化質效優先導向,注重通過扎扎實實的辦案成效,實實在在地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拓展公益訴訟案件范圍”,最高檢黨組把新領域探索指導原則由試點期間的“穩妥積極”調整為“積極穩妥”,體現了檢察機關的穩進和審慎;2020年的無障礙設施建設、2021年的個人信息保護等新領域典型案例彰顯了公益訴訟檢察對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要求的積極回應。
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了最高檢關于公益訴訟專項匯報,明確提出最高檢和省級人民檢察院要直接立案辦理重大有影響的公益訴訟案件。當年年底,最高檢首次直接立案辦理萬峰湖案件。2021年又直接辦理包括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案和陳望道姓名、肖像權保護案在內的6件公益訴訟案件,同時,省級院實現了自辦案件的全覆蓋。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介紹,南四湖水域澤及魯蘇豫皖四省,因上下游、左右岸治理標準不一,多重污染交織,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最高檢直接立案后,調用四省檢察官辦案,助力地方政府攜手治理,采取統一污水排放標準等一系列舉措,歷時10個月,初現一湖碧水。
為何要提出“把訴前實現維護公益目的作為最佳司法狀態”?2023年1月最高檢“兩會報告”征求意見座談會上,有專家學者如是提問。張軍回應說,檢察機關訴前發出檢察建議,促使有關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不僅可以及時保護公益,更以最少司法投入獲得最佳社會效果,公益訴訟絕非“零和博弈”。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表示,檢察機關與政府部門雖分工不同,但服務人民、追求法治的目標是一致的。
“公益訴訟要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去創新做工作。檢察機關的工作是為了厚植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為黨中央贏得民心,贏得了民心當然也會贏得各級黨政領導的支持。”公益訴訟面對的往往是行政機關或者強勢企業,這也是最高檢黨組提出的“雙贏多贏共贏”理念的核心。據悉,這本來是2018年4月張軍最早在原民行廳調研時,專門就公益訴訟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已經成為全面指導檢察機關履職辦案的檢察新理念。
佟麗華律師20多年來一直參與和研究公益訴訟問題,他認為最高檢成立公益訴訟廳是標志性的歷史事件,體現了最高檢黨組對新時代檢察機關定位的戰略思考。短短幾年時間,公益訴訟已經擴展到安全生產、公共衛生、婦女兒童及殘疾人權益保護、網絡侵害、扶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等眾多領域,發展成為保護人民群眾公共利益的一項重要司法制度,這背后需要的不僅是深厚的人民情懷,更是堅定的決心和意志。
檢察公益訴訟作為公益保護的“中國方案”,曾被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由衷贊嘆。在他看來,中國檢察官代表公益提起訴訟,甚至可以把政府部門作為被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司法制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完善公益訴訟制度”,胡衛列表示,這是對檢察公益訴訟制度新的要求和更高期待。(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