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一場急雨過后,空氣清新,北京市通州區潞源的工地上塔吊林立,工人按部就班,井然有序的施工中絲毫看不出昨日“防汛戰役”的緊張,提前部署、多次演練、24小時巡查……進入“七下八上”汛期后,對于潞源的26處在建工地來講工地就是戰場,下一場雨就是打一次仗。
為此,街道與施工單位形成合力,始終繃緊“防汛安全弦”,強排查、消隱患、多舉措,全力以赴,安全度汛。
未雨綢繆:為汛期趕工期
汛期中,對于施工單位來說最怕的,無非就是“深基坑”三個字,措施做不到位,很可能出現工程坍塌、雨水倒灌等安全事故。
轄區管廊一標工地目前共有6個基坑,每個基坑面積2000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不等,面對今年極端天氣居多、基坑數量多面積大的情況,該工地未雨綢繆、提前部署,在基坑深挖的同時設立30厘米的擋水墻,并提前在每個基坑周邊增加了80厘米的沙袋,避免雨水滲入。
同時,為防止雨水倒灌,每個基坑內都設置兩個水泵,定時檢查維修保持正常工作狀態,必要時進行防汛排水。
在管廊一標的防汛物資庫,記者看到抽水泵、抽水帶、沙袋、救生衣等物品整齊碼放。工作人員介紹,今年5月份便提前購進18種防汛物資,其中既有發電機、抽水泵等“大件兒”設備,也有救生衣、救生圈、雨衣等應急必需品,為防汛做好全面、充足的準備。
像這樣的物資庫,轄區每一處工地至少設立一處,由專人管理,定期維護保養,確保各類設備性能完好,隨時征調到位。
每年的七月下旬、八月上旬,是北方地區的主要多雨期,也是防汛的最關鍵時期,“七下八上”的汛期時間雖固定,施工進度卻可以合理調整。為最大限度減少汛期安全隱患,轄區A5工地提前謀劃、科學調度,“為汛期趕工期”,在有限條件內于汛期前完成了汽車坡道施工、工程周邊肥槽回填和沉降后澆帶施工地段,為汛期緊張而繁雜的防汛工作“減重”。
“每年到了汛期就和打仗一樣,任務重壓力大,今年我們選擇提前謀劃,將工期提前,從根本上減少隱患,也算是卸下了一個‘大包袱’。”A5工地的相關負責人說道。
以雨為令:防汛“日記”在冊 24小時人員在崗
“夜里11點,檢查現場積水情況,下沉庭院(出現)積水坑,水泵啟動抽水,沒有超警戒水位,電源正常安全。”在A5工地的值班室里,除了有一本夜間執勤記錄,還放著一本汛期執勤記錄,里面記錄著每天工地的防汛“日記”。
為強化防汛應急工作,街道要求各施工單位制作防汛應急預案并落實,嚴格執行值班及災情和事故上報制度,做好應急搶險準備工作,出現險情及時上報。對此,各施工單位組建防汛搶險隊,實行24小時巡邏值守,確保隨時預案隨時可行,做好汛期的“看雨人”。
“雨情就是命令,只要說今天有雨,那所有人都要緊張起來,巡邏隊出去巡邏,檢查隱患和設備使用情況,值班人員就要認真盯守,發現情況第一時間報告,24小時人員在崗不能含糊。”
櫛風沐雨:防汛演練成“肌肉記憶”
暴雨預警、雨水倒灌、工人被困……真正發生這種緊急情況,各工地的防汛應急小組能否按照應急預案,立即到位、果斷應對、及時搶救,也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
對此,各施工單位嚴格按照應急預案根據工地實際情況,每個月至少開展一次應急演練,對人員的協調配合能力、險情排除能力、裝備器材使用及維護能力加以鍛煉,確保應急預案形成“標準動作”,落到實處,防汛人員充分了解分工,提升應變能力,第一時間進行應急處置。
“我們基本上每半個月開展一次,真要下起暴雨了,你至少得知道電源位置在哪兒,水龍帶怎么用,所以演練非常必要,每個防汛人員都形成‘肌肉記憶’,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實現快速處置。”一工地負責人說道。
風雨同舟:多次專項檢查 街道做好大管家
青山一道同風雨,應對汛期不僅僅依靠工地的提前部署、落實措施,街道的日常檢查、專業性指導,更為各工地的防汛工作增添力量。
汛期前至今,街道各主管領導、相關部門結合工地防汛準備、物資配備需求、應急預案是否落實到位等情況,對轄區在建工地開展大大小小檢查十余次,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及要求,做好工地防汛的大管家。同時,環保員在日常的巡查中,結合防汛工作中發現的漏洞、缺陷等給予專業性指導意見,幫助工地有效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