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展老舊小區改造以來,云南省鳳慶縣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故”,以片區開發為單元,將改造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提品質,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不斷提升城鎮服務功能,助推城市更新升級,提升居住品質,促進城市更新。
分區改造 提升整體機能
注重基礎設施分片提升及周邊區域連片改造,以老舊小區改造為重要抓手,以城市體檢為依據,劃定老舊城區、老舊街區、老舊小區、老舊廠區和棚戶區等5個不同“城市病癥區”,以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為“藥引”,按照“潔凈為基樹形象、山水為魂聚靈秀、人文為脈展特色、智慧為擎提品質”的思路,對癥下藥、點痛施針,加快推進以片區為單位的城市更新改造升級,同時注重基礎設施分片提升及周邊區域連片改造。
“抓”住問題,讓城市治療更具“針對性”。以老舊小區、棚戶區等改造項目為城市更新切入點,堅持改造過程匯聚民意民智,組織居民同商共定,明確“改什么”確定“怎么改”,優化完善改造方案,合理編制施工圖,做實“項目清單化”,做到“一棟一策,一樓一方案”。年內改造的9個小區共劃分為3個片區,著重改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健全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完備水電氣信等市政配套基礎設施、開拓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解決“一老一小”方面難題,滿足不同年齡段對于戶外游憩和服務需求,建設以公園為載體的游憩服務網絡,構建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提升片區服務功能。同步推進周邊儒學文化、商旅文化、休閑文化長足發展。
“留”住風貌,讓城市肌理更具“文化韻”。堅持將保護文物古建作為留住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著力打造具有鳳慶濃厚儒家文化和滇紅茶文化的特色街區及歷史文化街區。以南詔建筑風格為主,規劃建設文廟片區、慶甸片區、朝陽片區、東城片區及西城片區等5個城中小鎮。以業態更新激活歷史文化因子,遵循傳統街巷格局、注重保護和延續歷史文脈。
“記”住鄉愁,讓城市血脈更具“煙火味”。以文化展覽、休閑商業、游樂消費為特色業態的改造模式,在保護好歷史遺產的前提下,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進行活態保護與更新再造,傳承歷史、留住鄉愁、保存記憶、延續文化,植入新元素,賦予新色彩,讓老建筑、舊物件重新“活起來”。在鳳慶老茶廠工業區,因地制宜,將舊廠房改造成“工業風”特色的展覽館、游泳館、茶餐廳和小吃街;在文廟片區“修舊如舊”改造歷史建筑12棟,在院落栽植“梅蘭竹菊、金玉滿堂”等中國傳統花卉,營造“復古風”場景。通過改造提升,吸引大批游客群眾駐足消費打卡拍照,已然成為“朋友圈新寵”,讓“老街坊、舊廠區”變身為城市“新地標、打卡點”。
以點帶面 發揮示范引領
加快推進以文廟、朝陽、慶甸、西城、東城等5大片區為單元的城市更新改造升級,以建設發展較早、歷史文化突顯、人口相對密集、道路管線交錯、配套設施薄弱的文廟片區改造為示范片區建設,按照“稟賦新能,留住歷史”原則,將城市改造升級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相統一,以點帶面,推動老城區舊貌換新顏,示范引領城市有序更新。文廟片區規劃面積82.4萬平方米,計劃改造老舊小區24個1574戶,實施棚戶區、地上地下等公共基礎設施、養老托育等服務設施提升改造,實施風貌提升、住房保障、綠美社區、歷史文化修復及智慧設施改造建設等。
目前,示范片區累計完成投資26200萬元,累計改造老舊小區22個1460戶、棚戶區3.9萬平方米,改造供水管道4.2公里、污水管道4.8公里、雨水管道5.2公里,建設燃氣管道3.2公里,修復道路1.12萬元平方米,人行道透水鋪裝0.8萬平方米,弱電線路入地規范2.1公里,新建人行天橋1座、停車場4座,增加停車位356個,風貌提升7.6萬平方米,改造養老設施1個、托育設施1個、衛生設施1個,整治易澇點2個,綠化提升改造0.6萬平方米,打造口袋公園4個,打造歷史文化街區1條,改造歷史建筑12棟1480平方米。片區內基于社區功能需求的教體文衛、養老托育、休閑健身、購物出行等相關設施分布合理,15分鐘便民生活圈構建形成。
多元加持 驅動持續更新
堅持城市更新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推廣使用“住建風采”、“滇紅先鋒”等微信公眾號作為民眾訴求通道,提高居民協商議事效率,鼓勵居民群眾參與小區改造方案、城市更新項目制定和工程進度監督,集群眾所想、建群眾所需,引導人民群眾“共建共管共享”。
動員居民通過直接出資、使用(補繳、續籌)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投工投勞等多元化投入方式參與小區改造。以綠美社區建設為契機,發動居民捐款捐物、投工投勞,共建家園,以綠茗花園小區為試點,投工600余人,籌集本小區居民捐款8萬余元,打造以多肉植物為綠植的“多肉小區”。自工作開展以來,居民累計補繳住宅專項維修資金200余萬元、提取專項維修資金80余萬元用于老舊小區改造。
引入市場主體發揮經濟效益,充分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發動群眾整合零散土地發展花卉苗木種植,引入5家企業在空閑地塊囤苗增綠2.67萬平方米,引導居民形成種樹養花習慣,在美化家園的同時創造家庭收入。
在游憩休閑等便民服務網絡中布置業態節點,推進“以商養園、以商養廁”,業態每年可創收40余萬元,用于補充公園管養、公廁運維經費,實現城市建設從政府單打獨斗到政府撬動、社會參與的有效轉變。
把招商引資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在推進水電氣信進入老舊小區、老舊街區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產權單位、專業經營單位等社會力量多渠道出資改造,水電氣信等專營單位累計出資1220萬元用于老舊小區改造。
完善城市更新改造事中事后監管機制,既讓“面子新”,又讓“里子實”。建立小區專業物業管理機制,改造后小區業主委員會組建率100%,14個小區建立專業物業管理委員會,專業化物業管理小區運營率27%,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機制逐步健全。(許靈鋒 沈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