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展為媒,引客入桂。8月23日,2023年廣西旅游商品精品展示展銷活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融媒體中心展開,本次活動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活動內容包括廣西旅游商品獲獎作品展示、廣西非遺手工技藝類商品和老字號商品展示、廣西旅游商品知名品牌展示。來自廣西14個設區市的相關文化企業、旅游企業、非遺工坊以及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現場帶來了五色糯米飯、老友粉、螺螄粉、瑤族油茶等非遺美食,北海貝雕、瑤族醫藥、玉林羽毛畫等非遺商品,種類繁多、琳瑯滿目,本次活動持續至今年底結束。
在活動中,我們看到了非遺的絢麗多彩,品味著廣西非遺的獨特魅力和珍貴價值,更感受到了非遺傳承人、工藝師們對“非遺”的執著和熱愛。讓我們聚焦廣西非遺手工技藝類商品和老字號商品展示——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市級非遺傳承人周濤敞開心扉,講述了“一座建筑就是一段歷史”的故事,就讓我們一起聆聽她的守藝心得吧。
廣西旅游商品精品展示展銷活動展廳。(廣西非遺協會供圖)
記者(以下簡稱“記”):請您先進行自我介紹。
周濤(以下簡稱“周”):大家好,我叫周濤,是南寧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濤。(實習生 伍怡霏 攝)
記: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吧。
周: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的發展是比較久遠的。目前來說,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筑,都可以稱為古建筑。南寧古建筑融合了壯、漢、苗、瑤等多民族的建筑特色,它的營造技藝包含了木作、土作、瓦作、彩繪、裱糊作、搭彩作、油漆作等工藝。我的家族一直都從事古建筑營造這一門技術工,后面慢慢發展,就作為家族傳承的事業,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記: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有什么特點?建筑的風格來源于哪里?
周:古建筑營造技藝最大的特點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的風格來源于我們本地當時的建筑材料、地理環境。另一方面,當時會有華僑建筑師來南寧,也有外地的商人來到南寧經商、旅居,他們建起來的房子,對我們建筑的風格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新會書院,由旅居南寧的廣東新會籍人士集資興建,它就具有嶺南特色。
古建筑微觀模型展示。(實習生 伍怡霏 攝)
記:您覺得古建筑對當代人有什么意義?
周:我認為一座建筑就是一段歷史,有些建筑還是后人學習的“范本”。比如說我們古建筑中運用到的榫卯結構,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極為精巧。許多新的工藝比如說一些現代的包裝盒就運用了這種技術。
記:能講講您的學藝之路嗎?
周:我從小就熱愛古建筑營造,大概八九歲的時候,我就跟著父親出入建筑工地。讀書的時候,我沒有別的興趣愛好,就是喜歡用圖畫本把書本上的建筑臨摹下來,還會用彩色筆或者彩鉛上色。在記憶中,我很少逛街,但是如果哪里有建筑是沒有見過的,我就喜歡去看看。讀完書出來,大概2000年的時候,我開始學習這項技藝,將自己的愛好變成事業,從事古建筑、古村落保護、仿古建筑營造等工作。我參與過上海七寶老街的修復、橫州市伏波廟鐘鼓樓與廊殿修繕,目前專注于廣西古建筑全榫卯微縮模型的研發。
對話周濤。(實習生 伍怡霏 攝)
記: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模型作品有哪些?
周:我制作過的模型有侗族的鼓樓、壯族的干欄式建筑和毛南族的干欄式建筑。《獨柱鼓樓》這個作品在2021年獲得了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組織開展的“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原創作品,我給它起名叫《開門大吉》,這個作品屬于民居,包含了門頭、門框、可以開關的大門、瓦頂等等結構。模型上的門聯孩子們可以自己寫,我想讓孩子們在拼裝的過程中學習民居文化、家風文化,增強他們的創造能力。
壯鄉吊腳樓、侗族鼓樓等微觀模型。(實習生 伍怡霏 攝)
記: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的難點在哪里?
周:一個是人才的銜接,獨特的營造技藝要經過艱苦的學習、實踐才能出師,營造技藝不但需要有過硬的基本功,還需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積累,培養一位成熟的匠師,沒有辦法一蹴而就的。我們廣西很多地方的古建筑是因為比較偏僻才得以保留,它的施工環境不是很理想,很多時候都是露天操作,所以很多年輕人不會選擇從事這一行。另一個難點是建筑材料的選擇,古建筑修繕工作講求“修舊如舊”,像一些很古老的建筑,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模一樣的建材進行修復與復刻了。
記:在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中您有哪些創新與規劃?
周: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運用它、推動它,才是對它最好的保護。所以我現在有進行“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活動,還研發出了可以拼裝的古建筑榫卯模型。不僅僅在校園中很受歡迎,有些古建筑的愛好者也會收藏。我還會帶著學生到古建筑群的現場去測量,講解它為什么要這么建,結合當下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樣保護它。
周濤指導孩子們進行古建筑模型拼裝。(實習生 伍怡霏 攝)
記:您認為保護、傳承或推廣非遺文化有何意義?如何加強對非遺的保護?
周:南寧古建筑營造技藝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承推廣這項非遺技藝能夠更好地保留傳統建筑文化,讓我們記住中國傳統建筑的歷史,還可以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創新創業。
保護非遺我們一定要“走出去”。不單單是我們傳承者要走出去學習,還要吸引更多的人來學習這項技藝。我們還可以將其他地方的建筑工藝融合進來,共同創新發展,尋找更多的方式進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