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到了破題的關鍵階段。
11月15-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房地產運行數據顯示,2023年10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下降的城市數量仍在增加,國房景氣指數93.40再次刷出階段新低。
在史無前例的寬松政策下,市場修復似乎遠不及預期。尤其在資金端,今年前十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房企到位資金等多指標持續下降。房屋竣工面積受到“保交付”政策帶動同比增長19%,但根據行業平臺截至今年5月的調研數據,全國保交樓項目1114個,交付率僅34%,交房壓力依然不容小覷。
11月15日野村證券發布的一份報告就指出,中國未完工的預售房屋面積大得驚人。如果要完成這些房屋的修建大約需要4400億美元(約3.2萬億元人民幣)。“在明年某個時間,交房推遲問題將會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危及到社會的穩定。”
CNBC引用野村證券研究人員的話指出,“我們估計中國有大約2000萬套沒有完工的預售樓。政府是否能推出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將是人們對房地產市場和對經濟的信心能否真正恢復的一個關鍵。”
的確,房地產關聯的不止是行業和市場的問題,也是經濟和社會的問題。
通過人民法院公告網檢索“房地產”就能發現,今年截至11月15日,已有約255家房地產相關企業發布了破產文書。而每一個破產企業背后都牽連一大批機關機構和普通家庭。
尤其臨近年底和春節,關于停降薪、裁員、停工的投訴增多,“鄭州爛尾樓夫婦近況”再受關注并沖上微博熱搜……可以看到,市場耐心正加速消耗,很多人依然缺乏安全感。而這一切都在說,解決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化解困局迫在眉睫
亟待房地產新模式破題
如何解決問題?或許首先要知道問題的根源出在哪里。
在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馮俊看來,當前房地產庫存大、爛尾多、連鎖爆雷、風險疊加等現狀,更多是舊模式瓦解后的遺留問題。
舊模式中,房企高杠桿盲目擴張不斷累積風險,生產方式落后也難以適應消費升級;購房者的投資性動機太重,居民住房負債和住房財富占比過高,不斷擠壓剛性需求造成結構性供需錯配。這背后,地方追求土地供應經濟效益最大化,也是問題。
“要解決問題,就要更好地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馮俊直言。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也指出,根本原因是推動我國樓市“單邊上漲”的動力已經觸頂(上漲預期、杠桿空間、資產配置、人口紅利)。所以當前的房地產困局并非以往的周期波動可以解釋,需用“轉場論”分析,直面房地產從上半場到下半場的轉換。
可以看到,“房地產新模式”是行業找到的破題關鍵。這一方向也已經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從今年2月的《求是》文章,到7月31日國務院會議發言,中央多次要求“加快研究構建房地產業新發展模式”。
什么是房地產新模式?
11月13日,住建部部長倪虹回答記者問時直言,就是破解房地產的難題,發展治本之策。
面對買不到好房,“房地產業要從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面對買不起房,“要實施好‘三大工程’發力保障性住房規劃建設、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面對建不起房,“要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資需求”;面對建不好房,“要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新機制,建立房屋從開發建設到維護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房地產新模式幾乎涵蓋了房地產所有主流問題的化解思路。
輕資產探索新模式
代建行業“合在一起”
無法否認,房地產制造了很多問題。從宏觀經濟到個體生活,由于房地產影響深遠,這個行業的問題也在深度調控中被放大,牽連甚廣、教訓深刻。
但占據我國經濟總量13%-14%的房地產及相關行業,依然會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也始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
因而,如此重要的房地產,不能只有制造問題的人,還要有解決問題的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探索“房地產新模式”解決問題的路上,各級政府、金融機構、供應鏈各環節企業都可能有自己的辦法。
克而瑞董事長丁祖昱認為,在中國房地產新舊模式轉換的階段,輕資產模式會是重要的解題思路。
“中國房地產領域的輕資產包含了代建、物管、資管等業務板塊,其探索新模式的過程,給有資金、能力、品牌、信用等優勢的企業預留了空間。例如代建業務,作為發展新模式的一個重要方向,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進入這個細分賽道。”
實際上,對照多國的房地產發展歷程也能發現,當需要“解決問題”時,不少人會選擇輕資產模式,并將代建作為關鍵業務。
例如日本在“失去的20年”中,房地產從高歌猛進到泡沫破滅,一度崩盤。然而三井不動產、三菱地所、住友不動產“三巨頭”不僅死里逃生,還穿越動蕩抓住1999年的政策風口,在往后二十余年中做到了世界前列。
而這三家房企在轉型期,都不約而同啟用了輕資產模式發展業務,從代建、代運營、資產證券化等渠道找到了發展空間。
在歐美國家,以“管理”為核心的輕資產運營服務相當成熟,尤其是以代建為關鍵業務,整合融資、設計、租賃、物業管理為一體的“縱向一體化+小股操盤”輕資產模式,數據統計稱,這類代建業務的滲透率可達市場整體的20%-30%。
中國也正努力探索以“輕資產代建”為入口,盤活存量、激活保障性住房、紓困出險項目、提升商業項目品質,以推動房地產向新模式過渡。
在這過程中,中國代建行業選擇“合在一起”抱團答題。
據悉今年11月1日-11月10日,中國房地產協會召開八屆第十次常務理事會,就專門審議并通過“成立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代建分會”的決定。
分會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牽頭,由綠城管理(9979.hk)、金地管理、華潤置地、朗詩投資、藍城管理、中原建業等企業負責人作為主要成員,擬協調產業鏈資源,提升代建企業的流程標準和行業規范,推動專業水平和運行效率,讓代建行業更好為“房地產新模式”貢獻力量。
實際上,未來2年-3年保交付將成為主要的政府管理導向,各類權益主體將需要大量的專業代建運營服務。一家企業顯然能力有限,代建企業各自發力也可能力度不夠,對于解決問題來說,“合在一起”或許能讓代建行業找到更多可能性。
多個方向“對癥下藥”
房地產也能解決問題
代建為何能在“解決問題”時脫穎而出?這或許是其商業屬性決定的。
以紓困出險項目為例,作為保交付中最棘手的難題之一,這類項目的企業已經失去流動性,對供應鏈和購房者失去信用,資金遭遇金融機構限制,于政府而言已是不穩定因素……問題幾乎貫穿了項目發展的每一環節。
輕資產代建企業是以品牌、資源、能力、風控為核心的,這些能力正好吻合紓困需要,能夠在增信用、引資本、促銷售、保交付等方面發揮作用。
在這一過程中,代建企業的資源和專業能力可謂是“對癥下藥”。例如綠城管理(9979.hk)在紓困中,就能利用自身品牌賦能完成項目煥新和銷售重啟;項目脫困、金融機構認可則利于出險房企重構信用;隨著項目如期交付,購房者有效防止資產損失,供應鏈企業也能有回款并保證品控;各方順利發展,對當地政府而言,無疑是維穩的最好局面。
據悉,綠城管理已介入了并購類、重組類、破產重整類等不同類型的不良紓困項目,自2021年下半年至今已落地不良紓困項目總建面近1000萬㎡。
如今響應“保交樓”參與房地產紓困的代建企業越來越多,各家也從不同方向在探索和嘗試紓困舉措。
例如中原建業就基于河南的保交樓政策,從全省選出36家項目優質的政府平臺公司,與其組建合營企業,開展不良紓困業務。
金地管理則選擇與深圳國企(如深圳建安集團)深度合作,開展股權合作、工程總包、聯合投標等業務。
龍湖龍智造憑借公司在商業賽道和品牌上的優勢,已經與多家地方國企和AMC公司達成項目策劃、商業運營等方面的紓困代建合作。
更多代建企業進入項目紓困,對“保交付、穩民生”意義重大。因為每當一個風險項目被撥亂反正,就可能扭轉局部金融風險,并幫助一群人解決至關重要的生計問題,預防社會矛盾的蔓延。
在無錫江陰,人們就看到,原恒大項目在委托綠城管理(9979.hk)代建后,重新信譽背書、調整規劃建設,最終讓5000萬監管資金在春節前夕順利撥付,為項目穩步推進、工人帶錢過節創造條件;在河北唐山,已破產重整的唐門一品,因為引入品牌代建才得以復活,甚至首開認籌金額達2億元,資產價值也相應提升,最大化保障了各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從對房企、政府、供應商、股權人、債權人,到對普通購房者、一線民工,代建企業參與紓困產生的影響愈加深遠。這也讓人們意識到,房地產制造了問題,也在解決問題;房地產并非只有制造問題的人,還有很多解決問題的人。
就像如今除了代建,還有資產證券化、創新投資、物管、資管、持有型不動產經營等很多細分賽道的企業,均在迎接房地產模式的新舊轉換,以自身發展促進行業平穩過渡。
資深地產人馮侖直言,行業要講創新,不要老看著地產行業在暴雷,我們也在用創新來解決暴雷、人居環境改善和品質提升問題。而且這些解決問題的路徑,正是未來趨勢。(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