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7月18日電 (記者陸成寬)基于對北極苔原32個被子植物類群的深入研究,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揭示北極苔原植被進化歷史。他們發現,該地區外來遷入物種和本地起源物種的多樣化過程基本一致;多樣化速率在260萬年前的上新世—更新世之交快速增加,并在7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以后急劇降低。相關研究成果7月18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雖然北極地區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約5%,但這里卻是一個巨大的碳庫和甲烷庫,在全球氣候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北極苔原(自然樹線以北)是一種相對年輕的新型植被,孕育了能適應生長季節短、年均溫較低和極端季節性氣候等極端環境的眾多被子植物。“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過去50年,北極地區的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4倍,該地區的植被組成、密度和分布發生了很大變化。”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偉說。
此次,王偉等研究人員對北極地區32個類群3626種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分化時間和生物地理進行深入研究。他們發現,該地區外來遷入物種和本地起源物種的多樣化過程基本一致;多樣化速率在260萬年前的上新世—更新世之交快速增加,并在7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以后急劇降低。王偉說:“這個動態變化過程與北極地區的地質、古氣候和海平面變化等密切相關。”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北極苔原被子植物雖然來源于多個生物地理區域,但其中約有54%的外來遷入者來自北美洲西部,而且這些植物的遷入過程貫穿了北極苔原植被的整個進化歷史。這表明,在北極和北美洲西部之間可能存在一個長期的生物散布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