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團委同衿志愿隊在瀘溪縣浦市鎮巖門溪村以留守兒童關愛為實踐重點,同時兼顧巖門溪村空巢老人關懷及當地發展痛點、難點開展實踐工作,用“青言青語”點亮希望之光,攜“青年才智”擘畫振興藍圖。
同心共筑孩童夢,特色課堂繪七彩
針對巖門溪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導致村內留守兒童較多的情況,實踐隊精心設計了“2+4系列特色課程”與團體心理輔導相結合的特色暑期教學體系,他們以劇本殺形式解鎖防霸凌課堂;結合六面怪臉游戲講解傳統京劇臉譜;用團體游戲打開心理輔導課堂.......為當地孩子們帶去了科學實驗課、手工課、防溺水課等豐富多彩的支教課程。支教即將結束之際,實踐隊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為孩子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民俗集市”活動,孩子們在繪出苗族服飾、寫出傳統民俗等活動中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走訪調研聽民聲,深入鄉村知民情
實踐期間,實踐隊圍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分組走訪巖門溪村各組村民,對村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生活狀況等有了大致了解。同時,實踐隊為當地老人拍攝并贈送天安門寫真、制作并發放智能手機使用手冊,詳細了解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反映至當地村委。此外,實踐隊還在帶隊老師張瑞的帶領下前往當地臍橙種植基地進行調研,進一步了解當地臍橙產業的運營模式。
知識普及入人心,理論宣講助振興
為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升浦市鎮居民健康意識,實踐隊巧用當地趕集日進行宣講,隊員們結合自制的宣傳扇,向來往村民普及防性侵、自然災害應對、生理衛生、糖尿病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知識,部分隊員以“鄉音”宣講理論知識,讓知識宣講“實”起來、“熱”起來、“活”起來。
探尋非遺之古韻,賡續非遺之薪火
“非遺是凝聚中華各民族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推進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資源。”浦市鎮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鎮內保留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印記。為進一步了解浦市非遺,實踐隊實地采訪了湖南省非遺項目瀘溪儺面具代表性傳承人劉明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遺項目鰲山燈傳承人楊必熙,詳細了解儺面具、鰲山燈、踏虎鑿花、苗族挑花的發展歷程及發展困境。“明年楊爺爺就要退休了,鰲山燈現今還沒有傳承人,感覺好遺憾。它應該更好地傳承下去,在保護傳承的過程中綻放新的光彩。”志愿者廖依妮說道。
浦市鎮駐村干部李清波說道“這幫孩子們走訪調研的地方有些我都還沒去過,他們是實實在在下了功夫的。”同衿志愿隊此行為村民做實事、講知識、送溫暖,受到了實踐地人民的廣泛好評。未來,他們將繼續深入群眾、深入實踐,在實踐中向上突破綻放,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篇章中建青春之功。(李玉鳳 陳林蔚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