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31日電 題:中國電影的2021:復蘇、進擊與“缺席”
中新網記者 高凱
2021年,中國電影呈演了疫情陰影下全面復蘇的旺盛生命力,紅火的票房之下,話題性和共情度成為影片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主旋律商業(yè)片勢頭強勁,而與此同時,“中部”作品缺席而導致的失衡之態(tài)卻也愈發(fā)顯露。
復蘇:有力的回歸
2021年,中國電影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疫情背景下,呈現出一枝獨秀的狀態(tài)。
根據燈塔專業(yè)版數據,截至2021年12月29日,內地電影院線票房已經達到464.50億元(人民幣,下同),觀影人次達11.53億,相較2020年的203.14億元和5.49億人次,數據線的強勢走高令人信心大增。
中國電影此前經歷了極速生長,疫情前,10億量級的影片數量和票房占比均逐年上升;而疫情后,2020年,由于營業(yè)時間僅半年,數量和票房占比均呈下降;2021年,此間院線回到正常上升趨勢,且頭部效應更加明顯。
2021年,此間電影市場誕生了歷史最高春節(jié)檔(78.22億元)和歷史第二高國慶檔(43.87億元),在疫情仍有反復,停工影響尚未消失的情況下,今年內地院線的成績單可圈可點。
從全球范圍來看,無論是中國電影的復蘇還是中國電影的未來發(fā)展尤其是錨定2035年電影強國建設的目標,都給業(yè)內帶來了更多的信心和想象。
勝者:主旋律的進擊
2021年電影院線,《長津湖》是最大贏家,高達57.72億元的票房不僅是今年最高,更奪走了《戰(zhàn)狼2》影史票房第一的寶座,刷新了中國電影的票房紀錄。
疫情以來,海外大片引進大幅減少,而即便2021年有《007:無暇赴死》《沙丘》等好萊塢巨制在此間上映,國人對其熱情也是肉眼可見的降低。與之相對的,從2020年《八佰》的救市到如今一舉登頂的《長津湖》,國產主旋律商業(yè)大片進擊勢頭明顯。
2021年票房前十名中,除了《長津湖》,《我與我的父輩》《中國醫(yī)生》與《懸崖之上》均為主旋律作品。此外,《1921》《峰爆》《掃黑·決戰(zhàn)》也都是這一年中大銀幕上很有存在感的影片。
一方面,海外大片的降溫令中國自己的主旋律重磅作品有了更大成長空間,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電影工業(yè)化的日漸成熟,這些頭部影片在制作水準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而最重要的核心能量,或許還是源于內容上的進階,更扣人心弦的故事,更生動的人物,在當下成功地喚起某種集體情緒,有了話題度、共情性,終端院線也就有了更高的人氣。
作為《長津湖》的續(xù)作,《長津湖之水門橋》將于虎年上映,盡管具體開畫時間未定,但不論是海報還是預告片,這部影片的每一次物料釋放都會登上熱搜,這足以證明觀眾期待的熱情,也足以證明大制作主旋律商業(yè)片將要繼續(xù)爆發(fā)的的進擊之力。
失衡:“中部”的缺席
“我們一直缺少票房10億上下的中部的類型片,如果有30部左右這樣的類型電影,中國電影就會非常飽滿?!北M管在一系列票房數字上呈現出勃勃生機,但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所提到的這一“中部”缺席的狀況卻在2021愈發(fā)明顯。
以《長津湖》一飛沖天的國慶檔為例,檔期總票房43.87億元,頭名《長津湖》就達到33.9億元,《我和我的父輩》不足10億,可謂斷崖式亞軍,而它的身后更是一片“寂靜”,其余十幾部影片甚至完全難覓存在感。
單部影片票房與時間上的失衡在此顯露無余,如果說從前的熱門檔期中“二八定律”經常見,那么至此,這一失衡狀況甚至達到了“一九”,對此,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直言,“從總體上來看,中國電影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這種失衡,究其根本,正是尹鴻所言的“票房10億上下”的“中部”影片的缺席,導致這種缺席的,一方面是疫情以來電影產業(yè)確實受到了殘酷的打擊,另一方面,從內容到制作,此間電影生產在類型化上尚需進一步發(fā)展。
多少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還出現了類似《我的姐姐》《揚名立萬》這樣憑借扎實內容、新穎表達而贏得票房與口碑的“黑馬”向作品,包括年初《你好,李煥英》“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的“放禮花”,這些并非大制作的影片的成功說明,國產電影與本土電影觀眾有更大的對話的空間,好的內容永遠是大銀幕所有吸引力的源頭。
2021年即將翻過最后一頁,據燈塔專業(yè)版數據,2021至2022的跨年場觀影購票總人次已經突破100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