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首次提出ESG的概念以來,ESG原則逐漸受到各國政府和監管部門的重視,ESG也逐漸得到主流資產管理機構的青睞,逐步成為全球共識。
作為連接各行各業的資金樞紐,銀行業踐行ESG理念對推動我國經濟低碳轉型,促進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6月6日,華文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鳳凰網財經聯合組織了新一期“企業ESG建設典型案例”線上沙龍,圍繞“上海銀行”這一典型案例,對銀行業ESG建設現狀進行探討與展望。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銀行自2016年上市之日起,就在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開辟綠色金融的獨立篇章,綠色信貸連續多年維持高速增長。
另據財報披露,截至2023年末,上海銀行綠色貸款余額1,033.63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8.12%;綠色普惠貸款余額81.2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5.32%,在城商行梯隊中表現持續居前。
2023年11月,上海銀行“積極探索碳普惠體系建設,全力實現雙碳目標”案例還在首屆中國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大會上獲得2023上市公司ESG最佳實踐案例。
據悉,2023年7月中旬,上海首個綠色出行碳普惠平臺上線,上海銀行上銀美好生活APP同步接入,成為唯一參與積分消納的金融機構。上線四個月,已實現125萬碳積分兌換上銀信用卡積分、借記卡S+黃星。
對此,沙龍特約觀察員、華文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主任龔國林認為,上海銀行作為頭部城商行,很早就開始踐行ESG理念,并積極布局綠色金融、雙碳投資等相關領域,為國內銀行業帶來了十分重要的樣本意義。
沙龍特約觀察員、《內蒙古晨報》創始人、原總編輯何人認為,上海銀行積極探索與上海市碳普惠體系互聯互通,實現碳積分與上銀信用卡積分、借記卡S+黃星兌換,對于提高消費者參與低碳生活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創新,但是在銀行系統無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這在“大而穩”的國有企業中卻也實屬不易。如果所有的國企在“減少碳排放,優化生態環境”行動中都敢于探索和創新,可以想象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倘若能夠持之以恒,綠水千山就會以看得見的速度變成金山銀山。
上海銀行在踐行ESG過程中,綠色金融方面表現可圈可點,然而該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卻明顯存在短板。近年來,上海銀行頻繁受到監管處罰,天價罰單屢現。比如,2023年4月,上海銀行因為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業務、虛增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等8項違規事項被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警告并罰沒9854.4萬元。
對此,沙龍特約觀察員、羅海波博士認為,上海銀行作為首批參與人民銀行環境信息披露試點的金融機構,自2007年起已連續16年編制和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彰顯出公司對ESG理念的重視。在公司治理方面,該行也采取了深化黨建與公司治理的融合,強化治理主體責任和履職盡職,完善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等一系列措施,但在公司治理方面仍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沙龍特約觀察員、華博觀察出品人吳霞認為,在綠色金融上的發力使得上海銀行2023年ESG指標中的E異常亮眼。然而一系列天價罰單也暴露出該行內控合規上的漏洞。作為規模達3萬億體量的頭部城商行,上海銀行在公司治理層面應當作出表率。
沙龍特約觀察員、《華博商業評論》總監方瑜認為,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商業銀行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近期,上海銀行還陷入私募暴雷風波,突顯出該行在內控合規方面的不足。上海銀行還需在公司治理方面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