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村口的鐵皮亭子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 韋青嵐
站在高高的鐵皮架子上,把最后一個螺帽緊緊的擰住后,藍子的臉上終于綻放出滿意的笑容。此時,村頭一片金色,金燦燦的夕陽使勁地普照著這片山崗,以及貼上“振”“興”“鄉”“村”四個大字長長的護欄,這是他出生長大的地方,也是如今父母日月守望的美麗家園。
三天了,一座獨具創意的鐵皮亭子終于聳立在家鄉的拗口。那是藍子利用五一長假回到老家發動兄弟一起來創建的休閑場所,是眾人合力勞動出來的成果!親人們喜笑顏開,母親從家里端來一壺燒開了的鐵皮石斛茶,倒了一杯又一杯。父親則把菜園子旁成熟的枇杷果摘了一簸箕,放在亭子下供大家一起品嘗。頑皮的孩子們手抓枇杷在亭子邊你追我趕跑來跑去。孩子們的嬉鬧聲,大人們的叮嚀聲,山林里群鳥的鳴叫聲,在這向來寂靜的拗口此起彼伏,似乎都在慶祝亭子的落成。
不遠處,平時非常喜歡種植花草的伯父伯母已經 搬來幾斗手推車的火磚,倒了一地,他們正在亭子的邊緣壘砌花圃,四五個孩子有的背背簍,有的抬簸箕,有的提水桶,大伙都在往花圃里填泥巴,個個都忙得熱火朝天,場面熱鬧非凡。我問伯母想要種植些什么植物,她掰起手指頭給我一一羅列:水仙花、雛菊、三角梅、滿天星、矮牽牛花、野生蘭草……順溜自然,如數家珍,而且還特別強調這是駐村干部給培訓的,要求每屯每戶都要把家園打造得盡善盡美。我在忙著協助孩子們平整泥土,伯母則知音難遇般逮著我滔滔不絕講述她的種植規劃,哪個角落空曠些可以填上幾株三角梅,靠墻淺薄的地方要種上水仙花,潮濕精美的石縫就想法補上幾尾石斛科水草。雛菊生命力最強的,撒在路邊都可存活。野生蘭花草比較難養,但特別清雅脫俗,種活了讓人看得很養眼,也很養心。就這樣我被腦補了許多植物知識,竟然也激發我熱愛花草的情感,特別是她家院子里那些足足有十多個品種的多肉植物,都讓我羨慕不已。這是我參加工作以來過得最有意義的一個勞動節,也為自己能在這個勞動節里為“振興鄉村”添加一亭一臺一花一草而慶幸。
藍子老家坐落在板升鄉弄雷村一座高高的山窩窩上,四周高山林立,古樹蒼蒼,野雞頻至,猴群常來,唯一不太讓人滿意的是手機信號卻忽隱忽現,飄如游絲。去年春節我們回家,嘴快的伯娘告訴我們,母親時常到村口的路燈下去刷抖音,一去就是一兩個小時。她這話我相信,母親不太識字,智能手機太復雜,她只學會微信和抖音,一點就進,精彩呈現,不用費腦,老人家都喜歡。平時兩個老人獨自在家,退休了的老父親耳朵有點背,很少說話,于是玩抖音成為母親用來解悶的娛樂方式。她聽說拗口這個地方信號很穩,自然就經常蹲點在那里玩累方休。藍子知道了母親的這個秘密,決定要在這里建造一個亭子,既可以方便親人們娛樂,又可以讓家園變得更美麗。
說干就干,“五一”長假,藍子就真的行動起來了,他花了很長時間研究圖形結構,終于設計出一款既經濟又便捷的鋼架鐵皮結構式亭子,將這些購買好的材料運回到老家,就急不可待的干起活來。藍子指導兄弟們按照設計圖,將切割好了的方鋼一根根豎立起來,一節節的扭上螺桿,然后一個個的擰上螺帽。族上兄弟半信半疑,父親母親也不帶評論,一群人鞍前馬后的配合著工作,你幫忙舉一塊鐵皮,他幫忙用鋼釘鉚固定……如此忙碌了三天,一座從沒有人見過的鐵皮涼亭聳立在家園的拗口。老父親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滿臉笑容,亭子還有這種造法,但還是不放心的又走過去,抱著鋼管柱子使勁地搖又搖,看見十根加了“?”的柱子很是牢固,終于放心地在地板上油過了一層厚厚的水泥。
收假駕車回城時,天空下著蒙蒙細雨,藍子看見亭子下齊齊站著的是前來送別的父親母親,他們皺紋蒼老的眼眸傳遞過來的全是牽掛與不舍。母親一再叮嚀我們開車要慢點,注意安全,回到縣城一定記得給家里回個電話。還囑托孫女們要聽話,在學校里認真讀書,長大了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孩子……如此說了一大堆,終于告別了。車已經開老遠,我回頭依然看到兩位老人在風雨中微微顫立的身姿,料想一定是在等到我們的車子繞過了上下坡的五六道灣,再安全出現在遙遠對面拗口時,他們才會相互嘮叨著回到那空蕩蕩的家,那個還殘留著孩子們歡樂氣息的老巢!
春節前,藍子在老家里安裝了wifi,給父母親每人換上了一部更好的智能手機,目的是方便他們在家里就可以跟孩子們視頻聊天,隨時順暢的刷上抖音,不必總跑到亭子那里去。大年二十五開始,母親每天總是視頻電話問我們什么時候回家,說是養了一頭年豬,等我們到了才可以殺。機關單位是年三十才放春節假的,我們只好等到那天才從老遠的宜州出發,中午到達大化,又到市場去添購了許多年貨,緊趕慢趕這才一路向北直奔板升老家。
春節回家的路可謂是漫長而艱辛,道路狹窄,車輛擁堵,開車趕路的人各來自不同的地方,卻都急著回到自己的老家,可以想象塞車又塞心,好在誰也不按喇叭催促,有時遇到路面狹窄處會車,為了找到為數不多的會車段,你就看到幾輛車一起慢慢倒車的壯觀場景。雖然是一輛接著一輛,司機們交換眼神無奈一笑,然后點上一支煙跟著車流緩緩前行。包容是一種美德,從大山中走出來的子女們還是有這個最起碼的素養。他們了解國家政策,“鄉村振興”走鄉入屯,鄉村公路的擴建正在籌建中,不久的將來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好起來。
我們家白色的小轎車就在這樣的輾轉中先后行駛了8個多小時才抵達村口,呼嘯的車輪聲在鐵皮亭子邊戛然而止,我借著朦朧的月光才看清楚,一個身穿棉襖微微背陀的老人從亭子里站起,踉踉蹌蹌的向我們的車子奔來。那是藍子的母親,我女兒的奶奶。我有一些驚奇,但更多的是一種溫暖和感動。
“奶奶,都到晚上八點鐘了,你怎么還不回家?還在這里干嘛?”我小女兒好奇地問。
“奶奶,夜里露水重,您身體不太好,在外面呆久了容易生病!”大女兒更多一份關心和體貼。
“媽,家里不是有wifi信號了嗎?你還用來這里玩手機嗎?”藍子有些不解,語氣中似乎還帶著些埋怨。
“在家沒事干了,來這里刷刷抖音,聽聽瑤歌,順便等等你們回來!嘻嘻!”樂呵呵的奶奶用不規范的普通話有一搭沒一搭跟我們交流。
剎那間,我似乎明白了,藍子建造亭子是想讓父母和親人有個休閑憩息的溫暖場所,而母親常蹲點這里,并不完全是刷抖音玩微信,在這唯一通向外界的路口,母親消遣的是一份寂寞,等待的卻是看到她遠飛的兒女子孫一個個的歸來!
作者簡介:
韋青嵐,瑤族,中學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大化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即大化五中。生活如歌,每一天都是跳動的音符;生活如詩,每一日都是多彩的詩行。“我喜歡寫詩,熱愛詩歌猶如熱愛生活,熱愛生活就是熱愛人生。”曾有文章在《河池日報》《大化文藝》等刊物和《時代英杰經濟文化網》《世界經濟合作網》《中國民生經濟網》《天道法律網》《共工新聞》《中港澳國際新聞聯合官網》等全國各大新銳媒體平臺發表。